近年來,各地通過制定嚴格的管理、追責制度和政策,種子市場秩序顯著好轉。但受利益驅動和造假成本低等因素影響,不少非法商人仍然鋌而走險,制售假冒偽劣種子,致使農民利益受損,種企知識產權受到侵害。
日前,江蘇省種子管理部門、執法部門、種業企業、種業協會、法律界的30多名代表,在江蘇省農科院就植物品種權保護問題展開研討。大家認為,治頑疾需下猛藥,種子打假需創新思路、多方協作、重拳出擊,讓違法分子不敢、不能造假、售假。
江蘇省一貫高度重視植物品種權保護。2015年以來,全省已連續四年開展“打擊侵范品種權和制售假劣種子行為專項行動”;2017年,又組織開展了“白皮袋”種子專項治理行動。全省堅持問題導向,創新監管方式,不斷強化源頭和流通環節監管、考核評價、案件查處、事故處理,種子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秩序持續好轉、品種布局更加優化。
然而,隨著種子市場監管力度的不斷增強,品種侵權、造假行為的隱蔽性也越來越高。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蔣紅云用“一把辛酸淚”形容他們公司面臨的“白皮袋”種子侵權壓力!坝修r民講,為什么你們加工一下,一斤種子就要賣三塊多,而別人的‘白皮袋'種子只要一塊多?”蔣紅云說,種子的銷售價格不僅包括生產、加工投入,還應包括新品種前期研發投入等,而“白皮袋”種子則完全侵犯了企業的品種權益。不少人對種業企業知識產權受侵情況不夠全面深入了解,有的地方甚至把“白皮袋”種子當做惠民措施,使得種企在打假維權時不能完全得到社會有力支持。
規范種子市場,固然不是一兩個舉措可以完成,但一旦發現侵權行為,種企的維權必須是迅速、堅決而持續的。江蘇明天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嚴輝民說,他們公司的“寧麥13”和“淮麥33”在推廣過程中被多家單位和組織侵權,公司立即采取了維權打假“五步走”戰略:出臺維權打假工作管理辦法、成立維權打假工作小組、通過媒體發布維權聲明、取得有關部門大力支持、聘請專業律師團隊。經過一系列維權打假行動,明天種業2017年共追究侵權組織10余家,其中,8家規模較大者涉案總金額高達3000萬元。
錦天城(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莊千文認為,種子打假,農戶的參與和配合至關重要。對于沒有經過權益人認可而種植了權益人品種的種植戶,權益人可以通過合法取證,向種植戶收取一定的權益費,否則將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增強農戶的品種權意識,間接遏制種子行業的制假售假。
來自錦天城(合肥)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王懷慶建議,種業市場要建立垂直的執法管理體系,避免地方執法不嚴、威信不夠造成監管失察。同時,行政與司法的銜接也要加強,種子管理部門、司法機關、公安機關應該聯合起來,包括借助行業協會和媒體監督的力量,相互協作,形成合力,嚴厲打擊侵犯種子知識產權行為。
江蘇省種子管理站副站長陳國斌說,全省圍繞“強化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這一中心,將持續做好“四查一評”工作,即種子企業監督檢查、種子流通環節檢查、種子生產基地檢查、種子違法案件查處和開展縣域種子市場秩序評價。力爭從源頭上杜絕不合格種子進入市場;對在監管中發現和群眾投訴舉報的案件及時立案,必要時會同公安部門聯合查處;建立違法者黑名單制度,將違法生產者列入黑名單并及時與征信體系建設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