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第16屆雙交會“種業高峰論壇”上,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吳曉玲作了題為《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全面提高種業創新水平》的報告。
吳曉玲首先介紹,在新一輪的機構改革中,農業農村部的種業管理發生了變化,成立了種業管理司,由種子升級為種業,同時將畜禽種業的職能也加入進來,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的指示要求,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種業強國。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農業現代化的芯片,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種子工作和種業發展,作為“三農”工作的一項重點來抓,多次進行部署安排,種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種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一、種業創新成效顯著
(一)種業創新基礎不斷夯實。
印發《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啟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已有12個。ㄊ校╅_展了普查工作,新收集種質資源3萬份。目前,我國長期保存種質資源達到50萬份,居世界第二位;在此基礎上,鑒定挖掘了一批具備高產穩產、優質專用、抗病蟲、節水抗旱等特性的優異種質資源。
種業基礎研究取得新的進展,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和主要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國際領先,細胞染色體工程與誘變育種技術應用并行國際,研制了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率先構建了小麥A和D基因組框架圖,育種技術正由傳統育種向分子育種轉變。
國務院批準同意印發南繁規劃,26.8萬畝保護區、5.3萬畝核心區納入基本農田范圍,實行用途管制,從根本上保證了科研育種南繁用地的需要。種業提升工程建設了一批種子創新基地。
(二)自主創新明顯增強。
以四大作物良種重大科研攻關為抓手,構建產學研政結合的育種創新體系,在籽粒機收玉米、節水小麥、優質稻、高蛋白大豆等領域取得突破。目前,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生產用種,100%為我國自主選育的品種,玉米自主研發品種面積比重由85%恢復增長到90%以上,蔬菜由80%提高到87%。植物新品種保護申請量突破2萬件,授權近1萬件,年申請量居世界第二。
(三)企業創新明顯提高。
通過政策引導與扶持,種子企業發展步伐加快,科研投入逐步加大,前50強企業年研發投入累計14億元,約占銷售額的7.4%,較2011年提高3個百分點,隆平高科、中種集團、大北農等企業科研投入近億元。企業申請新品種權和審定品種數量均超過50%,獲得新品種權數量比2011增長16倍,多家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
(四)創新環境不斷改善。
國務院連續印發國發〔2011〕8號等三個現代種業工作文件,全國人大修訂《種子法》,農業農村部制修訂了多部配套規章,明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措施,強化了新品種保護,進一步規范了種子生產經營行為,加大了對套牌侵權的打擊力度。目前,“假種子”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假劣種子案件比2011年減少48%,種子侵權案件減少36%。
二、種業創新面臨的新形勢
回顧過去,中國種業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面向未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種業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中國種業還要面對全球科技革命與市場格局新的變化。
1、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20世紀以來,全球種業科技先后經歷了矮稈化、雜交化、生物技術三次技術革命。當前,世界范圍內以“生物技術+信息化”為特征的第四次種業科技革命正在推動種業研發、生產、經營和管理發生著深刻變革:以生物組學、合成生物學等為代表的前沿學科揭示了性狀形成機理,理論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為代表的技術加快進步,使育種定向改良更加便捷,育種效率幾何級增長,育種由隨機朝定向、可設計轉變,品種“按需定制”正成為現實。
2、全球種業市場正在重塑。從2016年開始,陶氏并購杜邦,拜耳收購孟山都,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這三大巨頭的形成,不僅僅是市場份額的聚集,更是種業與農化領域的深度融合,是對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的集成,是對農業生產領域全方位立體式的整合與控制,資本、技術、信息將加快向這些巨頭聚集,形成贏者通吃的格局。
3、全面開放新格局正在形成。今年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自2018年7月28日起施行。其中,放寬了種業領域的準入,與2017年的外商投資指導目錄相比,除禁止類領域沒有變化外,取消了小麥、玉米之外農作物種子生產外資限制,對于自貿區,小麥、玉米外商投資比例可提高到66%。中國企業將進入與國外企業共舞時代。
新形勢新要求給我們帶來新挑戰,我們還必須要面對并解決種業創新的老問題:
一、種業基礎性研究薄弱。目前,我國種質資源創新和育種技術研發等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薄弱,前沿性、基礎性科研創新支撐嚴重不足,F在我們用到的育種技術(選擇育種、雜交育種、倍性育種、遠緣雜交、雜種優勢,誘變育種,以及我們先進的全基因組選擇)其發源地都不是中國,表明我們的原始創新薄弱。同時,97%以上種質資源仍未經過深度鑒定分析,優異核心種質創制和功能基因發掘的數量少、速度慢。
二、商業化育種體系尚未形成。我國80%以上的企業不具備自主創新能力,80%以上的育種資源和人才聚集在科研單位。而科研單位大多還停留課題組、小作坊式的傳統育種方式。另一方面,從事自主創新的企業研發投資也嚴重不足,前50強企業每年研發投入合計14億元(僅占其銷售收入的6.3%),而孟山都、先鋒等跨國種業公司每年10多億美元研發投入(占其銷售收入的10%以上)。
三是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亟待提高。目前,中國的植物新品種保護上實施的UPOV 1978版本,保護范圍榨,保護力度弱,保護效率低,導致原始創新乏力,模仿育種盛行。同時,套牌侵權得不到應有的處罰,影響了育種者的創新積極性和投資者的投資動力。
三、加快提升種業創新水平
種業進入新時代,既要正視我們面臨的任務重、挑戰大的新形勢,同時也要看到新機遇。一是領導重視。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今年4月,總書記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海南)基地考察時又指出:種業是一個很偉大的事業,要繼續抓好。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農林牧漁業和種業創新發展。二是投入加大。即將實施的種業自主創新工程和繼續加大力度實施的種業提升工程,都將鼓勵以企業為主體的種業創新。三是改革深化。近年來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的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文件,核心就是激發創新活力,促進創新資源和人才的流動。四是體系加強。新一輪政府部門機構改革中,農業農村部重新組建設種業管理司,各省級農業主管部門也將參照落實,種業管理職能將進一步強化;同時,將實施基層農業綜合執法,執法隊伍和力量將得到加強。五是種業格局將進一步優化。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種業優勝劣汰的速度也將加快,靠盲目擴張規模、套牌侵權、低價競爭搶占市場的局面將全面得到根本的轉變,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由具有育種實力的大企業引領創新的新時代即將到來。應該說過去的十年是中國種業由傳統邁向現代種業的十年,未來十年將是中國種業由大國向強國邁進的十年,今后十年中國種業的黃金期。
實現種業強國夢,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確目標,做好頂層設計,加快提升種業創新水平。
創新思路。按照習總書記“把我國種業搞上去”的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現代化種業強國為目標,堅持產業主導、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產學研用協同,構建新時代種業創新體系、產業體系、法律政策體系,全面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知識產權保護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推進品種大更換、質量大提升、產業大發展,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主要目標。到2025年,以企業為主體、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為支撐的產學研用協同融合的種業創新體系基本建立,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主要農作物完成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2~3家企業進入全球種業前十強,種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有力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到2035年,以企業為主體的種業創新體系全面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達世界一流水平;前50強企業國內市場集中度提高到70%,1~2家企業進入全球種業前五強,基本建成現代化種業強國,對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更加有力。
具體措施
(一)強化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抓緊修訂《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做到該管的管住,該放的放活,并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健全資源保護體系,按照以國家保護為主,社會保護為輔的原則,認定一批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和圃;加大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種質資源鑒定創制與開發利用,探索建立有條件共享、利益按比例分配的種質資源挖掘與利用機制。
(二)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深化四大作物良種攻關,加快優勢特色作物良種攻關,聯合開展種質資源、品種特性鑒定與品種試驗示范,強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通上中下游鏈條,形成全產業鏈一體化的種業創新模式,加快高產穩產、綠色生態、優質專用、適宜全程機械化新品種研發與推廣;針對科研育種和種子生產需要,加快專用機械、儀器設備等技術裝備研發和應用,實現種、管、收、測、檢、評全程機械化和智能化。
(三)做強做大創新企業。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發揮金融、社會資本作用,支持企業兼并重組、投資合作,整合優勢資源,優化要素配置,提高企業育繁推一體化水平。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扶持企業改善科研育種條件,引進優異育種材料,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支持領軍企業開展水稻、玉米、大豆等種質資源鑒定挖掘工作,鼓勵種業企業參與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和基因測序工作。對于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將綠色通道政策由品種審定拓展到品種保護、種質資源進出境交換等領域。
(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快《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修訂,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舉證倒置制度,提升保護水平和效率;以水稻等作物為試點,探索實施EDV制度;針對模仿育種和品種井噴問題,研究提高品種DNA鑒定及DUSt測試標準,建立審定品種、登記品種后評價機制,撤銷缺陷品種的審定、登記;加強標準樣品管理,健全國家品種標準樣品DNA指紋圖譜數據庫,推進DNA指紋圖譜技術在品種權保護、品種審定和品種登記中的應用;推動侵犯品種權等違法行為入刑,加大查處和打擊力度。
(五)加快種業大數據建設。整合品種審定和登記、品種權保護、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市場監管等信息,建立全國統一的種業大數據平臺,強化品種試驗、展示示范、種子生產等環節物聯網數據采集,與互聯網技術集成、大數據系統分析相統一,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種業數據網絡,實現種子全程可追溯,管理數據化、信息化、智能化。
(來源:國科農研院)